被套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被套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中非农业合作互惠互利大有可为大埔杜鹃

发布时间:2020-10-18 19:54:27 阅读: 来源:被套厂家

中非农业合作互惠互利大有可为

非洲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和一些非洲国家政府把加强农业合作作为促进中非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一些中资企业也看到了在非洲投资开发农业的互利双赢契机,加强了与非洲国家在土地开发、农业种植及农业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天唐集团是东非国家乌干达一家较有影响的中资企业,集钢铁、制造、房地产、餐饮和贸易为一体。然而,这家以工业起家的企业集团如今却开始把发展战略转向农业开发。集团董事长张志刚表示,农业是企业发展的未来大方向:“在非洲搞农业是受政府支持的,两国政府都支持,非洲人民是欢迎的,非洲国家政府是欢迎的。乌干达政府对农业机械是免税的,对种子等相关方面的农业政策都是支持的,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我们提供了做农业很好的基础。在乌干达、在非洲搞农业大开发是一个发展的大方向,政策引导、资金的支持还有专家团队的支持都很充足。”

与已经在乌干达兴业十几年的天唐集团相比,中国广州东送能源集团到非洲发展要晚的多。如今,这家以能源开发见长的公司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非农业合作领域。东送集团掌门人吕伟东表示,他们正在牵头筹建东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要想提高农业产量,只有两种措施,一种是通过农业技术、化肥、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单位亩产的产量,第二种措施是通过大量的开垦荒地来增加产量。当前,开垦荒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只有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种子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措施,才能提高农业产量。现在,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广州东送集团、乌干达农业部和华南农业大学四方,准备联合成立东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这个中心来做一个点,向整个东非地区辐射,向他们提供农业技术支撑,来带动整个东非农业的进步。”

说到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支持,吴志平也很有发言权,他现在是中国-乌干达农业多边“南南合作”项目组的组长和中方协调员,还曾在中国与尼日利亚的农业合作项目工作过几年。吴志平认为,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在为非洲国家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同时,也能为在非洲投资农业的中资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

“非洲国家现在缺乏的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有的地方会由于灾害性气候造成饥荒。中国的援助会对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起到一个比较好的作用。中国现在正在大力促进中非农业南南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的专家技术团队在非洲国家一般是三十人到五十人,这个团队对那些正在和打算在非洲投资发展农业的中国企业,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撑。”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合作,不仅为当地介绍农业新品种,推广了新型、适用的技术,也为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在谈到中国-乌干达农业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对当地的影响时,项目乌方协调员詹姆斯·图姆万博士说:“那些受益的农民很高兴,他们看到作物产量提高,也与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建立了很好的友谊。他们学会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有一个地区的农民以前从来没有养过鱼,现在他们那的渔业产品产量很高。在另一个地区,原先从来不种稻米,现在在中国技术人员的协助下,采用了来自中国的种植技术,那一地区已经开始出产水稻,将来还有可能成为非洲最大的稻米产区之一。”

当前,中非农业合作的领域包括加强土地开发、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粮食安全、农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同时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合作的力度,积极开展农业领域实用技术培训,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对于在非洲投资开发农业的前景,张志刚认为前景非常可观,而且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我们在非洲做农业,不仅解决当地的就业,还帮助把当地现有的土地进行改良,给它开发成良田,在为当地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把非洲生产的安全、有机的食品运回中国去。通过我们未来的开发加上双方政府的支持,我坚信,这个目标我们能实现。”

新闻扩展:

中非农业合作助力非洲粮食安全

中非农业合作历史悠久,中国与非洲在农业合作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和基础。传统以援助为主的对非农业合作为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友好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更加重视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加强对非农业合作。截至2011年6月,中国政府在非洲援建农业项目100多个,在14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非洲派出了数百名农业专家,培训了大量农业技术人员。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市场化的对非农业投资。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充分理解非洲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切,对非洲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面临的困难深表同情,今后将继续尽最大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改善粮食安全状况。

非洲幅员辽阔,有许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发展空间很大,一些传统产品,如咖啡、可可、橡胶、棉花、畜牧产品等,依托非洲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成本优势,某些农产品如麻风果等具有替代传统能源的潜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非洲农业的这些比较优势,由于长期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得不到发挥,使得一些非洲国家虽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靠天吃饭”,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发展能力方面仍存在迫切现实需求。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的《2010粮食安全风险指数报告》显示,在10个面临极端粮食安全风险的国家中,9个来自非洲;在50个存在较大粮食安全风险的国家中,非洲占36个。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仅以占世界6%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化农业,无论是以农户为基础的小农业还是公司化的大农场农业,中国都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技术和发展经验。

虽然总的来看,中国还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国,但正因为这样,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许更适合非洲农业的实际,更容易被非洲农业所吸纳、消化。因此,通过具体的农业项目运作,使非洲当地劳动力掌握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才是为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重要保障。

从中非发展基金4年对非洲农业市场研究与投资的经验来看,扩大对非农业投资可以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支持,有助于增加非洲国家的农业产出,解决非洲国家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技术发展,增强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尽管我们在对非农业投资中遇到很多困难,经受很多艰辛;尽管我们体会到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是一个弱质产业,要想在农业合作中获得成功,必须有更多的付出。我们的信念是明确的: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广阔,只要是对中国、对非洲都有好处的事,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要干。我们坚信中非农业合作一定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中非基金:对非洲农业投资超千万美元

截至2012年4月,中非基金累计已决策对非洲农业投资项目10个,实际投资5700多万美元,项目涉及棉花、皮革加工、剑麻、制糖、农业机械组装销售等多个领域。

非洲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越,除粮食作物外,在咖啡、可可、橡胶、棉花、甘蔗和畜牧产品等经济作物生产和加工方面潜力突出,但资金、技术等条件长期制约着非洲的农业发展,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甚至不时受到粮食危机的困扰。中国在农业种植技术、生产方式、解决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经验得到非洲国家的广泛重视,中非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为提高非洲农业发展能力,中非发展基金在母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投资 贷款”组合融资与融智优势,规划先行,多管齐下,创新投资模式和方法,带动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投资非洲“大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

据了解,中非基金成立于2007年6月,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的对非务实合作8项举措之一,也是国内第一家和唯一一家专注于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一期10亿美元全部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总规模将逐步达到50亿美元。

以中非棉业项目为例。该项目由中非基金与青岛棉花企业合作,采取“公司 农户”式的订单生产模式,将国内成熟的棉花育种、种植、田间管理和加工技术带入当地,使棉花单产和质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将棉籽加工成食用油,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节省了当地食用油进口的外汇支出。该项目首先在马拉维成功运作,并很快被复制到莫桑比克、赞比亚以等非洲重要产棉国。2011年,中非棉业项目累计收购棉花近4万吨,带动约11万农户、60多万农民增收,马拉维项目还获得了中国对非农业示范中心资格,成为对非农业合作的典范。

“我们的优势在于运用开发性金融原理,从规划先行入手,以市场建设、机制建设为核心,以投融资为抓手,将非洲政府热点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国内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我们的融资和融智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大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中非基金总裁迟建新对记者说。事实上,中非基金活跃的市场表现证明了其强大的能量除中非棉业项目外,中非基金还联合国内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运营了非洲最大的皮革加工厂,与大型国企中农发集团建立了对非农业投资公司,并借助资本市场助力非洲农业项目发展。

哪家医院治疗甲亢

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治疗

江苏治疗包皮包茎哪家好